当前位置:易切削不锈钢资讯谈大型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人员的编纂力建设
谈大型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人员的编纂力建设
2022-06-01

作为编纂活动的主体,编纂人员在与编纂客体(条目、条目作者、审读专家)的矛盾运动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其知识结构、认知能力、文字水平,以及组织协调和科学研究能力等,在与编纂客体诸方面的相互作用中,推动了编纂实践的发展。因此编纂人员也可以说需要具备一种“编纂力”。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纂是在中央军委领导下的先进军事文化工程,从20世纪80年代起,即建立了一支专职军事百科编纂队伍。在长期的编纂实践中,编纂人员以编纂力建设为核心,不断加强编辑编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担负起了军事文化创造者和传承者的应有之责。

增强编辑编审能力确保编纂成果的科学性

百科全书编纂是一个复杂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部曾做过一个统计,仅一个条目从约稿开始,到印到书上为止,需要经过569道工序,可见其繁难程度。军事百科全书作为军事科学发展的时代标志,具有独特的文化优势和文化功能,所承载的文化责任、文化使命十分重大。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人员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编纂实践,不断增强编辑编审能力,确保编纂成果的科学性。

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是首要条件。百科全书的编纂要求“述而不作”,讲求以提供事实为主旨的客观性。但是,作为以出版物为主的社会精神产品,不同的政治目的、不同的价值观念,会给编纂客体打下明显烙印。如美国《国际军事与防务百科全书》,在“朝鲜战争”条目中写道:这场战争“是核时代的第一场大规模战争。虽然没有使用核武器,但原子弹的威胁却有力地遏制了有关各方,使他们不敢以此方式扩张战果。这是一场两种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战争,一场策略与欺骗的战争”。在2014年出版的《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军事历史卷中,“朝鲜战争”条表述为:“1950——1953年,朝鲜人民为争取国家统一、反对美国侵略而进行的战争”。这两种不同表述,体现了编纂者的政治倾向和对待战争的态度。《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观察、分析、认识古今中外的军事问题,记述和介绍各种军事知识。这既是《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根本特色,也是其灵魂所在。在《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卷本编纂中,编纂人员按照严格的政治标准,将所有条目与党的十八大文件、习近平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以及近年来国家和军队颁布的一系列法规、文件、白皮书等权威资料统一对表。

具备过硬的编纂业务能力是核心素养。《文心雕龙》中说:“善删者字去而意留,善敷者辞殊而意显。”1946年版《美国百科全书》中提出:优秀的现代百科全书“释文不应长得使读者感觉厌倦或混乱不清,也不应短得使读者看了对他所感兴趣的学科得不到一个清楚和正确的概念”。百科全书编纂人员在审读条目时,要按照中外文条头、定性叙述、词源考证(简史)、基本内容、发展趋势、参考书目、作者署名等结构,检查条目要素是否齐全;按照体例规范检查数字、公式、符号、引文括注、图片格式等是否符合要求。在《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卷本终审阶段,编纂人员分为体例审查、资料核对、交叉处理、汉拼审校、外文审校、配图审核、综合编辑7个组,对各个专项进行最后的编辑加工,尤其是坚持文必有源、论必有据,对全部条目释文的史实、引文按照资料逐一进行核对修改,做到对全部条目从释文到配图,从语言风格到文字表述,严格把关,确保了终审工作的质量。

保持创新能力是必然要求。在百科全书的编纂中,创新往往表现在版次的修订上。新的版次的修订需要编纂者借鉴上一版的优长,吸收读者使用的建议,参考其他编纂者的经验,在编纂方案、设想中反映出新的形式和内容。军事科学的发展、军事知识的不断丰富,促使人们对军事百科全书的内容和形式有了更新的要求,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形态已经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变化甚至质的变化。同时,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对编纂方式和手段,以及编纂成果的出版形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编纂人员保持不断创新的能力,一方面加强对军事科学新领域、新知识的探求研究,另一方面加强对现代编纂技术的学习运用,做到用新的观念、新的探索、新的思想,发现、改变或创造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的新方法、新途径、新经验。这也是军事百科全书发展的内在动力。

强化组织协调能力确保编纂成果的权威性

军事百科全书编纂,是通过编纂人员主动性、创造性的工作,使编纂力量的结构功能得到良性放大的过程,因此对编纂人员的组织协调能力提出较高要求,主要体现为组织、计划、协调和管理能力。

《不列颠百科全书》总编辑普里斯说:“百科全书编纂家应当有能力把知识组织成条理,也应有能力在知识界和普通读者之间建立交通。”他们是百科全书的主要设计者,撰稿和审稿的组织者,最后又是总其成者,要完成全部的成书定稿工作。他们是知识的讲述者(作者)与知识的接受者(读者)之间的桥梁。

军事百科全书编纂,是在中央军委和军事百科全书编委会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全军动手,专业对口,军地结合,分工协作”的编纂方针,由军事科学院依托和组织全军力量共同协作完成。以编委会—编审室—学科主编单位为构成的组织领导和管理体制,在编纂机制上保证了军事百科工作的有序进行。在编纂目标确定后,编纂人员按照要求合理配置编纂资源,明确不同阶段的任务与分工,确定基本组织形式,建立高效编纂运行机制和组织管理系统。同时,在编纂主体内部,编纂人员之间,对编纂工作的任务、步骤、职责、效率、质量等进行有效衔接和配合。

编纂人员需要协调处理好5种关系,即与编纂领导机关的关系、与主编单位的关系、与条目撰写人的关系、与审稿专家的关系、与相关门类和学科的关系。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第一版编纂工作中,全军各学科领域重要的专家学者共3000余人,参加了条目释文的撰写和编审工作,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元帅和钱学森、朱光亚等著名科学家以及110多位高级将领,亲自撰写或审定了条目。在《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一版编纂工作中,共有5000多名军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了编纂工作,其中包括40多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016年出版的第二版共有军内外500多家协作单位,1万多名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参加了编纂工作,其中包括50余位两院院士。编纂人员能够始终发挥主观能动性,组织协调各级各类部门机构,以及阵容强大的学术队伍完成编纂任务,确保了全书的质量与权威性。

提高科学研究能力确保编纂成果的学术性

军事百科全书编纂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按照一定标准对编纂客体进行评价、选择和编辑加工的过程。这一系列活动,是以广泛的学术研究为基础、以学术研讨方法为核心的编审活动。编纂人员在编纂过程中,要对学科知识领域、编纂理论与实践方法进行研究、探讨,应当具备学术鉴别能力、学术分析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以确保编纂成果的学术性。

对军事科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者良好的军事素质,是工具书权威性与典范性的保证。如果没有专业化的军事知识,编纂人员无法鉴别和判断条目所涉及的军事概念、军事常识、军事术语是否准确,也无法发现应当增加哪些新的知识和新的条目内容。编纂人员对军事学专业知识的研究包括共性知识与个性知识,共性知识在于解决编审中的军事学常识性问题,个性知识在于解决编审中条目的深层次学术问题。《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一版在编纂中解决了大量学术问题。特别是对一些长期以来有争议的问题,如对火药、火箭、地雷、坑道战等的发明及使用时间问题,战争起源、海军战略、战役的产生、武官的历史渊源等问题,都是编纂人员与专家学者一起,多次召开学术讨论会,反复修改十几遍甚至几十遍,在认真考证和探讨的基础上慎重定稿的。

对军事百科编纂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的编纂理论是编纂实践的产物,是编纂人员进行编审工作的基本依据,凝结着百科全书从产生到发展的思想结晶。编纂实践有所突破,编纂理论才能有所发展。军事百科全书是按照便于检索、便于使用的原则,将军事领域内系统的、稳定的知识通过条目形式反映出来。编纂人员要根据总体设计要求,研究门类学科编纂体系,研究条目框架结构、层次关系、概念属性、内容范畴,研究系统知识经过合理拆分后转化为军事百科条目的形态与方法;同时,还要研究如何建立高效运行的编纂机制,如何提高编纂效率,如何变革编纂模式,如何加强质量管理,如何完善评价体系和成果认定,如何丰富内容呈现形式,如何拓展知识服务功能,等等。

(作者系军事科学院副研究员)

易切削不锈钢    手机版    网站地图    QQ号:57780188